苏州哪里有放生,苏州古莲华寺举行首次“一日生活禅”活动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2-25 浏览:785次

一、青岛适合兔子放生的地方

1、首次“一日生活禅”活动

2、本次禅修活动通过“寺院巡礼”、“抄经”“过堂”、等相关课程,让学员们对佛教及寺院进行了进一步了解

3、大菩文化江苏讯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造成了很多现代都市人身心的紧张焦虑,暂时放下琐碎繁杂的事务,参加“一日生活禅”,融入自然,融入生活,感受到禅的生活美学,从而回归生命的宁静和喜乐。

4、2016年5月1日(农历三月二十五),苏州古莲华寺圆满举行首次“一日生活禅”活动。寺院的生活让人向往,佛教劝人向善,放下贪念与羁绊,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5、本次禅修活动通过“寺院巡礼”、“抄经”“过堂”、“出坡”、“禅修”、法师开示”等相关课程,让学员们对佛教及寺院进行了进一步了解,对禅修有了新的认识。

6、下午,学员们在五方五佛殿体验跑香、坐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跑香、打坐使身体经络得到疏通,变得轻盈轻松;精神心态更欢喜从容。

7、莲华寺,位于太湖之畔,距今1300年。

8、一日禅,为广大有缘人士提供了修学机会,在禅修中参悟生命的真谛,体味生活的智慧,向社会大众展现了松江佛教首刹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崇恩文化为宗旨,以崇恩基金为平台,以崇恩一日禅为通道,传递人心向善能量,建设和谐美好社会。

9、一日的禅修体验只是沧海一粟,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包括很多科学界、哲学界、文学界、艺术界和政治家都向往、皈依佛教,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佛教强大的吸引力。

10、苏州古莲华寺第四次放生法会圆满举行

二、放生仪轨的步骤

1、苏州古莲华寺圆满举行弥陀精进佛七暨第六次放生法会

2、迎湖禅寺坐落于素有东南佛国之称的江苏省苏州市,原寺由高僧大通禅师(公元606-706年)主持修建,其时殿宇巍峨,气势壮观,院内更是人潮如织,香火鼎盛。元末明初寺院在广大信众的支持下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寺院建筑前后绵延1000余米,苏州及周边州县香客纷纷慕名而来。兖州州知州卢熊有感于此,在《苏州府志》中著有“东南寺观之胜,莫盛于吴郡,栋宇森严,绘画藻丽,足以壮观城邑。”古刹虽历史悠久,声名远扬,但解放前后曾两度遭遇毁灭性劫难,致使原庙宇被毁难以复原,部分寺址更是在2005年312国道改造工程中被征用。

3、古刹最后一任主持宽宏法师1962年圆寂后,各界社会贤达、善男信女感怀迎湖禅寺的辉煌历史,不断有重建古刹的呼声。随着近年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宗教工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和为了顺应群众的热切期盼,果照大师应佛教协会的委派主持重建迎湖禅寺的工作,在大师和广大信众的共同努力下,迎湖禅寺的重建已顺利开展。同时因寺院主持果照大师平易近人,精通佛法,经常以茶待客同众宾客一起品茗参禅,用平实的语言传授为人处世之道,不少香客都有幸得到大师亲自指点迷津而蒙受无量恩惠,所以虽然重建工程还未见雏形,但迎湖禅寺已经成为众多苏州以及周边省市信众修心礼佛的重要寺院道场,大师也由此深受广大香客的爱戴。

4、中国佛教音乐源于印度,后又融入中国传统民乐和地方文化,在唐宋时期曾辉煌一时。中国古代僧人,有诗僧、画僧,也有乐僧。六朝僧人多才多艺,兼擅音乐。其时江南法曲成套,唱导成风主要是乐僧的贡献。苏州是闻名的文化古城,自古就是文人荟萃之地。苏州佛教音乐的形成同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的农民的产生和生活及吴地之遗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苏州佛教音乐流传与发展苏州佛教音乐历史悠久。公元238年前后来苏州传播佛教的僧人支谦与制“鱼山呗”的曹植一起翻译《太子瑞应本起经》,“鱼山呗”初步克服了“梵音重复,汉语单奇”之予盾,使从西域、天竺传来的“梵音”开始适用于汉语咏唱。支谦到达吴地后又制成“连句梵呗”在江南一带流传。其时还有康居国僧人康僧会,在建康传授“清靡哀亮,一代模式”的“泥垣梵呗”也在江南一带流传。东晋时,曾居虎丘山的月支国僧人支昙又作“六言梵呗”,也在这一带流传。如果说,三国、两晋时期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初创阶段,那么,江南吴地可称其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由于历代帝王的倡导,唐代佛教进入鼎盛时期。佛教活动走向民间,佛乐也形成大众化、通俗化的趋势,在苏州出现了“士女观听,掷钱如雨,听者填寺舍”的盛况。在唐宋明清时,佛教的“唱导”由佛经偈颂扩充为佛经故事,加入民间传说,在吴地演变成“丝弦宣卷”,常由僧、道在办丧事、做寿、盂兰盆会上演唱。在法事活动中,演奏更成为部分僧人专职;而原从西域传来的胡琴、琵琶等唱导专用乐器,反而普及成为供“昆曲”、“评弹”等江南戏文伴奏所用的民间乐器。于其间也可见佛教音乐与江南民乐之相互影响。苏州佛教音乐的梵呗唱腔在江南一带颇为著名,曲调平缓,腔多字少,气氛庄严肃穆,“远、虚、淡、静”,具有浓厚的佛教清静专注的色彩。其唱腔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普通腔”,唱诵时用磬、大小木鱼、中鼓、扁鼓、钟、铪、铛、引磬等打击法器伴奏。历史上苏州寺庙的佛事也曾使用丝竹乐器,管、笛、笙、三弦、二胡等,但到近代已渐渐废去,并已形成惯例。据灵岩山寺方丈明学法师介绍,该寺只在清末民初衰落时因部分僧人为谋生需要,曾使用过丝乐器,三十年代建成十方净土道场后业已停止。苏州佛教音乐的特色苏州灵岩山寺的法事音乐、苏州市区的赴应吹打乐和寒山寺佛钟音乐,都属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珍品。、灵岩山寺的“净土宗”法事音乐。净土宗法事音乐,源于唐代,流传久远。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灵岩山时根据十方丛林的要求,不仅制定了整套规约章程,并在念诵仪规方面按净宗旨念进行了详尽的校订和阐发,予以规范化,编撰审定了《灵岩山寺念诵仪规》,这对保存和传播净土宗佛曲作出了贡献。该仪规载有用乐器伴奏的赞、偈与佛曲、梵呗26首。所用乐器有大钟、吊钟、大鼓、小扁鼓、大磬、引磬、镏子、云锣、铃子、中钹、云板、大木鱼、小木鱼。朝课、暮课各一个半小时,均在大雄宝殿进行,全体僧人(包括学僧)参加。日课在念佛堂进行,部分僧人轮流参加。在功课诵念时有行止细则数十条,总的要求“唯佛是念,唯净土是求”,摒除一切杂念。这种虔诚的追求正是灵岩山寺佛乐的基本特色。如在《规制.精进七仪规》规定:“大众行持以犍椎为依止┉┉铃、鱼等之轻重快慢皆须合乎中道,不得草率从事。替换接敲亦须合韵,不得参差,必须遴选娴熟者任之”。“念佛之时必须都摄六根,声心相依,净念相继”,“行则安详徐步,俾便绵密用心,坐则正身跏趺,方能气舒神畅”。又云:“念佛声必须和柔哀雅,不可高声伤气,不可逼气动火,不可默努伤血,不可轻松养识,不可沉静堕昏,尤须六字明朗,不得夹杂四字及油腔滑调”。在念佛堂中张贴的《念佛心得》还要求:“声和韵稳,字正音园,恳切绵密,沉着安闲,声合乎心,心应乎声,心声相依,妄念自清”。灵岩山寺的诵念仪规以其规范及特色,为海内外僧众所接受和推广,其影响遍及沪、浙、皖以及香港、台湾、东南亚各地寺院。灵岩山寺的佛曲、经文、仪规,解放后通过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开设的梵呗等课程传授给青年比丘僧。如今,苏州寺庙法事活动中乐器演奏,全由年轻僧侣承担。苏州市区赴应吹打乐。苏州还有一种散居在民间的在家和尚,也称“赴应”和尚。赴应和尚音乐在抗日战争前较为活跃。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到较大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活动渐止。1956年,苏州市文化局曾派人协助僧人恢复演奏活动,于东花桥巷大智寺内成立苏州市佛教音乐研究组,每周星期日下午活动一次,复习吹打乐。后由于一些僧人相继转业而停顿。赴应所用乐器有笛、笙、三弦、二胡、板胡、提琴、秦琴、大小唢呐、琵双清、铜鼓、单皮鼓、大锣、喜锣、小月锣、钹、星、木鱼、云锣等,与道教音乐大体相同。赴应吹打乐曲调动听,气氛庄严,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寒山寺佛钟音乐。寒山寺钟声音乐及仪规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一种与赞、偈、咒紧密结合的,独特的唱念击钟仪式。击钟仪规如下:“晨则先紧后缓,暮则先缓后紧,共鸣钟一百零八响,表数百八结业也。”晨鸣钟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大,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罗帝耶娑婆诃”。再诵《破地狱》真言三遍,轻击钟三记。暮鸣钟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静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再诵《破地狱》三遍,“乃扬声而鸣,或称诸佛圣号,或诵大成经名,或念偈咒,一称一鸣,鸣法多端,总要专精一心,令诸有情闻离苦,咸得解脱”。由于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之诗远扬,特别在日本影响广泛。每逢元旦前夕,必有专程来寒山寺参加听钟声的活动。据说在新年到来之际,能听到钟声者可以消灾祛病,吉祥如意。苏州佛教音乐经过历代僧人的创造、提炼,使宗教音乐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愿苏州佛教音乐这朵艺术之花更加芬芳。

苏州哪里有放生,苏州古莲华寺举行首次“一日生活禅”活动

5、苏州重元寺监院传政法师带领百余名居士三步一拜至观音阁

6、传政法师手持杨枝净水为放生物命洒净加持

7、愿所放众生,既放之后,永不遭遇网捕吞杀,获尽天年,速生净土

8、大菩文化江苏讯“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仁慈保护者”之称。2017年3月16日,农历二月为恭逢观世音菩萨圣诞日,苏州重元寺在禅修中心举行朝拜、放生、诵经祈福法会,法会由重元寺监院传政法师主法。

9、上午9时,在重元寺监院传政法师的带领下,百余名居士怀着一颗对佛菩萨的虔诚心、恭敬心、感恩心,从山门口三步一拜至观音阁,并持诵佛号绕佛七圈。一心礼拜,一心礼忏。每个人内心收获良多,法喜充满。

10、放生法会也于中午12时在观音阁前举行,传政法师说洒净法语,按照放生仪轨代物命忏悔累世罪业、授三皈依、持诵经咒。本次法会获救生命数以万计,如是功德回向十方法界,愿大众身心安泰,福慧增长;愿所放众生,既放之后,永不遭遇网捕吞杀,获尽天年,速生净土;并愿捕生人等,回心向善,解冤解结,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 2022-2030 中国慈心代放生网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